嗡嗡聲不停 先檢視鼻塞、睡眠、腸胃問題 刺激氣血運行 中醫五穴道解耳鳴

healthycare-tinnitus

 

四十歲的柏銓是財經公司的主管,工作忙碌運動少,加班後常吃消夜又晚睡,最近兩個月開始出現雙側耳鳴,嗡嗡聲常讓他覺得煩躁、注意力不集中,就醫檢查後,醫師認為他的耳鳴,和胃食道逆流及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關。

常見耳鳴原因有五種

據統計,台灣每十人就有一人曾出現耳鳴的問題,罹病率隨著年紀增加,但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,耳鳴可能出現在單側或雙側,患者自覺耳朵聽到或腦中出現持續的嗡嗡聲、風聲、潮水聲或刺耳雜訊聲。

耳鳴是身體的警訊,是一種保護機制,提醒自己要注意身體狀況,及早治療。耳鳴的原因很多,除了耳朵的問題外,其他部位出狀況也可能以耳鳴作表現,其中,如果是單側耳鳴,且有愈來愈大聲的趨勢,就建議要特別注意。常見的耳鳴原因可分為以下幾項:

一、聽神經受損:高分貝噪音、病毒感染、中耳炎、耳毒性藥物。
二、鼻子:多和鼻子發炎有關,像是鼻竇炎、鼻涕倒流、過敏性鼻炎。鼻子和耳朵有耳咽管相連,鼻子發炎或鼻塞就可能加重耳鳴。
三、胃腸特別是胃食道逆流,胃酸可能侵襲損害耳咽管或引起無菌性中耳炎或中耳積水,出現耳鳴。
四、睡眠障礙:七成以上耳鳴患者有睡眠困擾,特別是睡眠呼吸中止症;更年期因荷爾蒙變化,出現睡眠問題的人,也常伴隨耳鳴。
五、精神壓力與情緒變化:此類是年輕型耳鳴患者常見的原因之一,現代人工作、家庭兩頭忙,長期累積的疲勞及壓力常會造成情緒起伏變化,甚至出現自律神經失調而導致耳鳴,當身體無法放鬆,耳膜也無法一起放鬆,對聲音變化會很敏感,進而出現耳鳴。

其他像是梅尼爾氏症、偏頭痛、心血管疾病、新陳代謝疾病等也是常見原因。

穴位按壓助改善 

中醫認為耳鳴的原因可遍及五臟六腑、十二經脈,當臟腑失調造成耳部氣血瘀滯、耳脈閉塞,耳竅失養就會出現耳鳴。臨床上依照症狀可分為虛證與實證,虛證多與過度消耗、老化、重病而導致的脾胃氣虛、腎氣虛、心肝血虛有關;實證多與情緒壓力、慢性代謝性疾病、各種急慢性發炎、血液循環不佳而出現的痰濕、血瘀、風動、火旺有關。

經西醫專科醫師評估排除危險因素後,可使用中藥、針灸、電針刺激、耳穴貼磁珠等治療,平時可以在睡前或晨起時,按壓穴位及搭配手法按摩,都能幫助改善耳鳴的症狀。

以下介紹五個穴位,每個穴位可用手指指腹按壓,按三到五秒鐘、停一秒鐘,持續按一到三分鐘。若再搭配「耳周按摩」、「鳴天鼓」等按摩手法,更能加強耳部周邊循環。

一、翳風穴:
位於耳後乳突和下頷骨之間凹陷處,具有疏通經絡,疏肝理氣通耳竅,而且翳風穴的位置會連接頭頸部多條肌肉及有靜脈、淋巴經過,可以促進耳部周圍血液循環。
二、角孫穴:
將耳朵向前折,耳朵最上方與髮際線交會處,可清利頭目、通利耳竅,並放鬆耳上肌肉及改善動靜脈循環。
三、風池穴:
後頸枕骨下緣、頸部大筋旁的髮際凹陷處,可以放鬆頭頸部肌肉,加強頭面頸部循環,還能幫助睡眠。
四、湧泉穴:
位於足掌前三分之一的中心凹陷處,來回緩慢按摩,使腳底有溫熱感,可益腎氣強心,適合老化或腎氣虛所致的耳鳴。
五、太衝穴:
位於足背第一趾骨與第二趾骨交接處上方約二到三公分凹陷處,能疏肝解鬱、消除壓力,適合壓力大情緒緊繃或肝火旺所致的耳鳴。

穴位按壓可幫助改善耳鳴,平時也須注意飲食與控制體重,戒除菸、酒等刺激性食品,保持情緒穩定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,才能更有效避免及改善耳鳴。

耳鳴

【原文載於今周刊-嗡嗡聲不停 先檢視鼻塞、睡眠、腸胃問題 刺激氣血運行 中醫五穴道解耳鳴
【本文作者服務診所】龜山風澤中醫診所 – 陳玟中醫師